
京中网(湖北日报网)记者陶辉通讯员朱四海民国庆刘玲玲
多维山秋意盎然,空气中弥漫着红薯的香味。 11月17日,以“红色铸魂、蓝色赋能、绿色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红安)2025红薯产业发展大会在“中国综合第一县”湖北省红安县开幕。来自中国科协、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的300余名权威专家齐聚热点地区,共商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开启古老地区振兴新篇章。
许多利益相关者合作制定计划
全国盛会开启行业新篇章在这个举国上下的特殊时刻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纪念黄麻起义98周年,这一备受瞩目的全国性工业盛会在红安拉开帷幕。
会议汇聚了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技术协会以及全国多所重点大学的300余位知名专家、行业领袖和企业代表,其中包括10余位国家级科研机构主任和20余位顶级学术专家。我们拥有强大的阵容和前所未有的规模。
红安县委副书记、副县法官林约翰在致辞中深情回忆起红安红薯与革命老区的深厚渊源,他说:从革命时代的“救命粮食”,到新时代老地区人民的“丰收土豆”、“复兴土豆”。
黄冈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军在致辞中强调,这次会议是贯彻落实“两好”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以产业振兴带动老区振兴的现实举措,彰显了黄冈市将“小特产”变“大产业”的坚定决心。
会上,大家就“壮大红薯产业,共创未来”达成了强烈共识,对红薯产业快速发展产生了极大信心。
大标志、柱子和横梁
四大合作筑牢产业发展基础
会议的核心内容是一系列重要的合作发起。红安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工程研究院与湖北粮油集团签署三项战略合作协议。华中农业大学与红安革命古迹管理中心共建“现场实训基地”。
颁奖仪式上,红安市展示了“华中农业大学地方教育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成果示范基地(红安)”、“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成果示范基地(红安)”、“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科研实践基地(红安)”等牌匾。
这一系列扎实举措表明我们已经确立了为香港红薯产业在科研开发、业绩转化、品牌提升等方面形成完整的支撑体系。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将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和技术培训等服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将帮助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此次合作将为产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产业细分,人民财富和收入增加。
30万亩热土滋养48亿产值
你可以从一个小红薯创造一个伟大的产业。目前,红安省红薯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总产量达到70万吨。两者均居湖北省第一。全州有规模化种植基地1902个拥有大型加工企业近40家。产品涵盖120多个类别,总产值超过48亿元。
更有趣的是,这个“金土豆”已经帮助12万多名农民增收,人均年收入增加1500至2000元,正如“一薯富万家”。采用“统一供种、统一技术”规范播种,亩产达到3000公斤。同时,基于“农田直送+云配送”新模式,“江向红”、“大哥大”等60个品牌的风尚在网络上传播,红山药的香味传遍了全国。
智慧引领未来,“土豆”蕴藏无限光芒
科技赋能撬动百亿新项目
学术交流会上,国家水利所技术体系首席研究员李强先生马铃薯产业论坛,以“我国甘薯产业的优势、进展及发展前景”为题做了报告,为国内甘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甘薯系统科学家张文义聚焦“甘薯生产机械化技术”,提供提高产业效率的解决方案。
来宾们还参观了红安红薯科技园、城西食品工业园,实地考察,并以“专家、客商面对面”的形式进行了深入交流。红安将继续推动红薯产业向功能食品、生物制品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力争通过三产形成连接城乡的特色产业集群。
本次会议由中国农村职业技术协会、国家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牵头。红薯产业大会由黄冈市人民政府主办,红安县人民政府、湖北省科协农业技术中心、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黄冈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会议由黄冈市科协书记、党组主任彭学海主持。他表示,红安将继续秉承红桃“扎根大地、坚忍不拔”的精神,以此次大会为新起点,将“红安红+红桃红”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谱写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璀璨新篇章。
(王冠、阮景明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