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朝阳区的一家新技术公司通过“e窗”平台在8小时内完成了全部开机手续。 “上午网上递交文件,下午就收到了包括营业执照、公章、发票等在内的‘企业服务包’,还可以预约开户银行。”企业代表李先生感慨道:“这些效率的提升让我们对市场前景充满信心。”这个平凡的故事象征着“十四五”时期中国营商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推进,从放宽许可改革到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正在谱写从“往返”到“触手可及”的新篇章。ps”,“十四五”期间,我国市场主体准入制度实现了从“便利化”到“极简”的惊人发展。作为营商环境重要指标的开办时间在我国不断加快。“十四五”期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持续优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了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有效激发企业主体的发展雄心和创新活力,我们将不断缩短创业时间,推动整个创业过程的线性化,比如开餐馆、改企业信息、记录业务转移、转移。个人到公司。开餐厅所需时间由之前的37天缩短至15天,企业信息变更材料由23卷简化为6卷。除了放宽许可证申请等“更有效地推进”之外,更深层次的改革或建立统一的全国市场也在加速。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重构,也是制度规则的重构。海外观众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推介展先进制造链展区参观协作机器人。图片来源:人民日报记者 文启宇 近年来,随着《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出台,市场监管部门在招商引资、违规财务报告等方面对“恶意竞争”有了一定的控制力,在补偿、补贴、限制违规等问题上都有严格的制度限制。搬迁。加强对“非理性”竞争的综合纠正,加强对企业间过度低价竞争的监管引导。市场监管部门继续运用专门法律防范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发现废止阻碍要素流动的政策措施4218项,查处行政垄断案件239起,迅速纠正区域保护、市场分割等突出问题。今年3月在成都举办的第112届全国食品饮料展览会吸引了众多对中国市场充满期待的国外厂商。受访者提供的照片都是本地的,其中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走在了打破地理界限的最前线。京津冀三省签署《省际合作备忘录》重庆市与四川省共同打造“云迁移”平台,实现企业“一次申请、无忧支付”跨省迁移。长三角地区将试点“远程虚拟柜台”,通过线上对话解决远程服务问题,持续保持和强化区域协同效率。“十四五”期间,企业数量我国新增个体工商户1999.9万户,个体工商户增加3394.6万户,随着全国统一市场“四梁八柱”的基本建立和《民营经济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我国营商环境日趋完善。制造业“放开”,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至29条。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设外资企业30014家,比上年增长11.7%。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共设立外资企业22.9万家,比“十三五”期间增加2.5万家。私营企业数量增至5800万家以上,较“十三五”末增长40%以上。从让经营主体更加快捷、便利、高效,到全力维护市场公平、构建全国统一市场,“十四五”营商环境改革体现了中国政府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它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体制,也展示了中国经济体制的独特优势。